今年以來,發起式基金上新頻率漸高。截至3月20日,年內有超過三成的新發產品爲發起式基金。不過看似熱鬧的背後並未濺起較大水花,有七成的募集規模低於2000萬元。換言之,大多數產品“壓線”成立,甚至完全由基金公司“自掏腰包”。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基金公司唱“獨角戲”的情況逐漸增多,去年基金公司全額包攬的“0戶購”產品多達25只。與此同時,“寬進嚴出”的模式下暗藏隱患,也有部分因規模“不及格”而走向清盤,近一年的類似案例有36起。
在業內人士看來,低門檻成立的發起式基金,滿足了基金公司緩解發行壓力、高效率成立產品、擴展產品線等方面的需求,但想要上演“以小博大”的戲碼,需要在業績和持續經營方面多下功夫。目前,有282只發起式基金將在年內面臨規模“大考”,半數者在去年年底的規模仍未達標。
“自發自購”的新品
近來,又有多隻發起式基金成立。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計算,截至3月20日,今年以來共有242只基金成立(不同份額合併計算,僅計算初始基金),其中發起式基金就有78只,佔比達32.23%,同比增長4.33%。粗略計算相當於,3只新基金中就有1只是發起式基金。
所謂發起式基金,就是在募集時,可以規避200戶有效認購戶數、2億元募集規模的最低成立門檻,發起資金提供方將認購基金金額不低於1000萬元,且持有期限將不少於3年即可。不過,3年後的對應日,該基金就要面對2億元規模的“生死”大考。
從募集信息來看,年內成立的發起式新基金中,超過7成的募集規模在1000萬元至2000萬元之間,屬於基金公司自掏腰包“壓線”成立的小微產品。在認購戶數方面,有6只產品的認購戶數在5戶及以下,換言之,認購新產品的投資者數量屈指可數。
在這之中,國壽安保基金旗下產品佔據一半。如3月14日成立的國壽安保數字經濟,該基金僅設置了1天的認購時間,除了公司“自掏腰包”的1000萬元以及公司員工認購的200元外,該產品僅從“外人”口袋裡“掏出”了996.02元。
衢州市人力社保局关于2024年衢州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66人公告
1月26日成立的國壽安保景氣優選和2月27日成立國壽安保高端裝備也是類似的情況,二者均在一天的募集時間獲得了5戶有效認購,剔除公司自購的1000萬元,前者除了自家員工的30元外,僅募集到不足500元的資金;而後者情況更甚,僅有“自己人”購買了26元。
對此,一位近期有發行產品的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幾十塊錢(的申購金額)可能是內部員工測試購買流程,不過確實當下的產品募集情況不是很好。”同時,他也表示,部分發起式基金在滿足成立條件後就迅速結束募集期,一方面是以免佔用其他產品的銷售檔期,另一方面則是爲了迅速上市。
除了“一日遊”產品,也有部分發起式基金設立了2至3個月之久的募集期,但認購戶數和認購金額均未有明顯提升。如興銀創盈一年定開的募集期長達91天,但剛剛滿足1000萬元的及格線,即除了公司自購外,出現了“0戶”認購的現象。
“獨角戲”漸成常態
事實上,基金公司唱“獨角戲”的情況並非近期特有,近年來類似的情況已逐漸增多。
據第一財經統計,在2018年以前,每年新成立的發起式基金均不足百隻,截至2017年底,數量累計至250只產品。整體而言,發行時不足10戶者有68只;超過100戶的產品數量超過7成,包括97只募集超過1000戶的產品。從募集金額來看,約有7成產品的首募規模已經超過2億元。
而2018年起,發起式基金產品每年的發行數量已經增至三位數,2023年這一數量已經增至404只。在這之中,有近6成產品的募集規模低於2000萬元;87只產品的認購戶數不足10戶(含),佔比達21.53%。其中基金公司全額包攬的“0戶購”產品多達25只。
在過去,發起式基金由機構發起,因強調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的一致性而獲得投資者擁護。而如今,這類產品卻逐漸演變成基金公司“自發自購”。在業內看來,這是基金公司發行遇冷時期成立新品的“權宜之計”。
影厅变「舞厅」!《Barbie芭比》推扮装限定场 全场嗨跳高歌得奖金曲
“發起式這種形式在降低產品成立壓力、快速豐富公司產品線佈局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華南一位基金市場部人士與記者交流時表示,在市場震盪回調的背景下,發行非常困難,發起式基金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效率成立,在較大程度上避免開放式基金保成立所需的代價。尤其對於規模容量本身就小的細分主題基金,這種成立上的優勢更加明顯。
另一位有多隻發起式基金的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則對記者表示,“如果我們看好這一賽道的未來機會,但又判斷很難賣的話,我們會選擇以‘發起式’入局,爭取先成立,後面再用業績做大。”
在他看來,此番操作主要是對市場相關賽道未來的發展機會的看好,加上新基金低點入市更容易做出長期超額收益,即使當下投資者的認可度有限,但採取這種方式進行早期佈局,可以“先下種子後長大”,通過業績和持續營銷來吸引投資者。
34只產品恐瀕臨清盤
或許發起式基金能夠“以小博大”,但後期基金的運作真的會如預期一樣順利嗎?在前述人士看來,“寬進嚴出”的發行機制是一把“雙刃劍”,若運作過程中不能形成業績和規模的良性循環,還是會步入清盤。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近一年以來已有40只發起式基金(僅計算初始基金)退出市場,其中有36只正是因爲“基金資產淨值低於合同限制”而被清盤。而同期“大考”的發起式基金數量爲186只。
就業績而言,發起式產品也並非“穩賺不賠”。數據顯示,在上述走向清盤的發起式產品中,有27只產品成立以來的回報告負,其中18只虧超10%。例如,截至最後一個運作日(2024年2月8日),弘毅遠方港股通智選領航A成立以來的累計回報爲-56.56%,此時產品的淨值爲0.4344元,相當於打了“4折”左右。
此外,招商盛洋3個月定開、銀河龍頭A、浙商智選家居A、創金合信港股通大消費精選A等產品,從成立日至到期日的區間回報均跌超40%。興華永興A、東財信息產業精選A等8只產品則跌超20%。
新一轮并购潮起:“A吃A”或成最大看点,PE、VC退出有望?
Wind數據顯示,剔除今年新成立的產品外,目前市場上還有1864只發起式基金,有1037只產品仍在3年“考試”期間,在2023年底的基金合計規模在2億元“紅線”之下的產品有701只。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已有多隻發起式產品發佈“預警”。據不完全統計,年初至今關於發起式產品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相關公告至少有40條。如天弘消費A就在3月18日發佈了第二次提示公告稱,若截至2024年3月30日,該基金資產淨值低於2億元,將會按約定程序進行清算並終止。
目前,有282只發起式基金將在今年運作期屆滿三年,截至2023年12月底,有147只基金的合計規模低於2億元,若是仍然“長不大”,這半數產品未來或面臨自動清算的結局。
其中,恆越優勢精選、東財中證銀行A、創金合信先進裝備A等34只產品的“考試期”均在今年上半年結束,規模不足1億元的多達25只。這也意味着,留給這些產品的時間已經不多了。